第265章 計謀

根據《晉書,羊祜傳》記載,羊祜的爸爸也叫羊衜,爺爺羊續做過南陽太守,不過,傳上明確說羊祜是山東泰山(今山東省萊蕪市羊裏鎮羊裏村)人,可能是重名?還是羊祜的父親羊衜在後來投降了曹魏,做了曹魏的上黨太守了?沒有答案。)說:如果把使者殺了,那是為了泄私憤的舉動,而不是追求霸業的做法。倒不如因此對公孫淵好起來,偷偷的派兵去。如果魏國打不過公孫淵,那我們出兵千裏,也是非常講信用的舉動;而如果魏國打敗了公孫淵,那麼,我們趁機擄掠公孫淵的邊境地帶,把邊民和財物弄走,也算是對他的背信棄義的懲罰吧。

孫權想了想,就同意了。

然後對使者說,我們會很快派兵救援你們。

司馬懿在本年的6月份到達遼東。

司馬懿的主力部隊在6月前就已經抵達右北平,經過短暫的休整,彙合了毌丘儉的地方部隊和鮮卑烏丸騎兵,總兵力遠遠超過來時候的4萬。

司馬懿以京都精兵為中軍,以毌丘儉幽州部隊為兩翼,雜以鮮卑烏丸騎兵,浩浩蕩蕩地向東開去。

一直進軍到遼河西岸。

遙望遼河東岸,旌旗飄揚,鼓聲陣陣,公孫淵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派遣大將軍卑衍、楊祚,傾全國之兵,來到遼河東岸,沿著遼河走勢,南北構築六七十裏的大營。

各位看官,看到這裏,這陣勢是否十分眼熟?

是啊,三年以前,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出褒斜穀進攻關中,當時也是司馬懿據渭河擋住了諸葛亮的去路,而作為進攻一方的諸葛亮也曾經試圖渡過渭河,並且是聲東擊西,但是被司馬懿和郭淮看破沒有成功,隨後還軍五丈原,雙方陷於僵持。即使諸葛亮不死,其實當時的蜀軍也已經師老兵疲了。

現在,看看人家司馬懿是怎麼做的!

司馬懿的眾將紛紛請戰,要直接渡過遼河,正麵進攻卑衍、楊祚的營壘,司馬懿說:“敵人之所以構築堡壘,就是想讓我們去攻,來消耗我軍,如果現在去攻正好中計。敵人主力在這裏,他的巢穴一定空虛,我們繞過眼前的敵人,直接進攻襄平他的老巢,肯定能夠拿下。”

——比較一下3年前,諸葛亮怎麼就沒有想到呢?或許想到了,不敢去做?

於是,司馬懿在自己陣營的南側,打出很多大旗,分明寫著這個部隊的,那個部隊的,做出要從遼河下遊渡河的假象。

卑衍、楊祚根本沒經過大腦,也不管虛實,把所有精銳都調動到南邊防守。

而司馬懿卻帶領主力部隊悄悄地從遼河的上遊(即:出其北)渡過遼河。

——同樣的聲東擊西的計策,諸葛亮用卻被看破,司馬懿卻用的滴水不漏。

司馬懿渡過遼河以後,並沒有對精銳已經調到南邊的這些公孫淵的北邊部隊進行打擊。

而是也開始構築長長的圍塹,保護自己,同時遠遠地圍著敵人。

眾將又一次不解了。

您遠來這裏,難道就是當泥瓦匠的?圍而不打,是示弱於敵。

司馬懿又一次進行輔導,說,古人說,敵人的營壘雖然很高,但是不得不和我作戰的原因,是因為我方進攻敵人的地方,是敵人不得不救的地方。我現在直接進軍襄平(今遼寧遼陽,公孫淵老巢),敵人肯定內心都很擔心老窩的安危,從堡壘出來和我野戰,那時候肯定能夠擊敗他。

於是,司馬懿克服了第一個天然險阻——遼河,接著安頓了糧草,在遼河東岸站穩了腳跟,然後大搖大擺地從卑衍的營壘邊向東開去——目的地隻有一個,襄平。

“皇上”公孫淵在老窩啊,不說公孫淵了,自己的老婆孩子也都在家啊,能不救嗎?

《資治通鑒》上說,卑衍命令部隊趁夜回救,你為什麼趁夜呢?

隻想安全回家?

而《晉書,宣帝》說,(卑衍)看到司馬懿整陣而過,運動到自己的後方,就從營壘中出來,進行邀擊。

看到這個敵人出營了,司馬懿對手下說,所以不攻其營,正想著把他弄到這裏作戰呢,機會不要失去了!於是,魏軍努力作戰,三戰皆捷。

——把你調動出來了吧?

個人認為《晉書》的說法還是比較真實的,卑衍哪有不出來交戰,直接就畏敵如虎,並偷偷的夜間回家的道理?

偷偷出營趁夜回家,應該是在被擊敗兩次以後。

卑衍權衡利弊,最後決定還是回家保護襄平的好,你在這裏構築工事可以,起碼練練手工活,可是,人司馬懿不打您這裏,人家走了去打你老家去了——那裏可有你的皇上啊,你還等在這裏做什麼?

如果你是卑衍,你會怎麼辦?

試著想想,留一半兵在這裏,攻擊司馬懿的長圍?那就反主為客了,估計不好攻。那咱切斷他糧道呢?不失是一個好主意。

分一半兵回救,有城池,應該人數足夠。

卑衍沒有這樣做,他不敢分兵,而是全軍回救,走到首山(今遼陽縣境內,上有清風寺,不是錦州西南興城的首山),在首山司馬懿帥軍又大破卑衍,卑衍殘兵退進襄平城中。

看到了吧,本來是兩軍對壘,好像雙方都沒有什麼破綻,但是,經過司馬懿這一折騰,公孫淵的部隊徹底陷於被動,全是被人家牽著鼻子在走。

於是司馬懿就把襄平城給圍了起來。

但是,司馬懿也夠倒黴的。圍城的工程作業剛開始,就遇上了大雨,這大雨還一連下了一個多月,遼河的水暴漲,當時,給部隊運糧的大船可以從遼河入海口直接抵達司馬懿的軍營,

平地上的水都有幾尺深,魏軍將士心中恐慌起來,紛紛請主帥把軍營移動到地勢較高的地方。

但司馬懿堅決不允許。

眼睜睜地看著士兵們一直在水中浸泡?

都督令史張靜把自己的營帳移到了高一點比較幹燥的地方——文人嘛,就是幹淨,講究。

司馬懿知道了,立即下令將其斬首。

為什麼司馬懿不允許移營呢?

千年以後,我無法理解他的做法。

難道就讓士兵們在水中站崗放哨,吃飯睡覺?

你不是不知道關羽水淹七軍,你想做第二個於禁?

思量下來,大約是顯示一種決心?

也許,壓根就是司馬懿的一步昏招。

答案可能在於:當時不僅單單是軍營屯駐,更重要的是還在建築長圍,一旦離去,將前功盡棄?

公孫淵城內的人依仗著下雨,開始打開城門到城外砍伐樹木,采集蔬菜,放牧牛羊。

司馬懿的手下請示是不是出兵把眼前晃動的城裏人給抓起來。司馬懿不同意。

《資治通鑒》詳細記載了司馬懿與陳珪得談話,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司馬懿之所以這樣的原因。

軍司馬陳珪說:“從前,進攻上庸(湖北省竹山縣西南田家壩)時,八路同時進發,日夜不息,十五天攻陷城池,殺了孟達。這一次我們跋涉的路程更遠,卻這麼安閑,我實在想不通。”

司馬懿說:“孟達守城的部隊少,可是糧食卻多得夠吃一年,我們軍隊人數比他多四倍,糧食卻不能支持一個月,用一月攻擊一年,怎麼能不速戰速決!我們用四個人攻擊一個人,就是我軍死一半,隻要能攻克,還是要去做,因此不顧死傷,那是跟糧食競爭。現在情形恰恰相反,敵人軍隊多,我們少;敵人糧少,我們糧多。何況大水泛濫,我們無法行動,就是想攻城,又怎麼攻?自京師出發,我不擔心被敵人攻擊,隻擔心敵人逃走。現在,敵人糧食快要吃完,可是我們的包圍圈還沒有完成,如果掠奪他們的牛馬,阻止他們砍柴放牧,勢將逼他們逃走。戰爭是一種詭詐的行為,必須隨機應變。敵人仗恃龐大的軍力,又仗恃大雨不止,所以雖然饑困,不肯認輸,我們要裝作我們束手無策,這樣才能讓他們安心固守。貪圖一點小利,使他們受到驚嚇,棄城逃走,不是好的計謀。”

老謀深算吧。

大雨終於停止,司馬懿把外圍的包圍圈完成以後,開始作滅國性攻擊,高堆土山,挖掘地道,使用樓車監視城中動靜,衝車撞擊城牆。士卒用盾牌遮住頭部,手執鉤鏈,冒死攀登,日夜不停地猛烈攻擊,城上的箭和投擲的石頭密集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