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劉表老板對我們還不錯。但你發薪水我幹活,我們的交情隻是薪水之間的那一點交情。除此之外,你要是還以為有點別的什麼,還是勸你趁早洗洗睡吧,睡著了再做夢。
交情再好,好不過一個錢字。這個道理,我懂,你不懂。
投降吧!投降吧!
一時之間,投降的聲音縈繞在新任荊州牧劉琮的耳朵裏,揮之不去。
沒有哪個做老板的,在預期收益不高的情況下,心甘情願自己的公司被人兼並。
劉琮也不例外。蒯越等人投降了,可以繼續當幹部,很有可能還要升官。他劉琮投降了,還能做荊州地區的一把手嗎?絕對不可能。
年輕人劉琮表達了不想投降的意願後,老江湖傅巽看出劉琮之所以不投降,是因為對不投降的預期收益還存在一絲幻想——以為不投降就可以繼續做荊州地區的一把手。
傅巽決定立即讓劉琮從幻想中清醒過來。
傅巽從三個方麵分析問題:第一,投降曹操就是歸順朝廷,不投降曹操就是對抗朝廷,就是叛逆,這個罪名你背得起嗎?第二,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是有自知之明,對抗曹操,一定會輸,這個你考慮清楚了沒有?第三,想讓劉備抵抗曹操,同樣會輸,這個你也別抱希望。
給劉琮當頭澆了一盆冷水後,傅巽接著問老板:“你覺得你比起劉備怎麼樣?(將軍自料何與劉備)”
劉琮倒是個坦率人,承認自己比不上劉備。
傅巽如此循循善誘,是把劉琮往圈套裏引,他早就為劉琮量身定作了一個二難命題:如果劉備打不過曹操,你即使想打,也打不過;如果劉備能打敗曹操,肯定不會讓你當老板,而是要當你的老板。
最後,傅巽為劉琮指明出路:形勢如此嚴峻,不論采取哪種方式,這個老板你最終都當不成,還不如直接投降曹操,好歹能混個一官半職。
傅巽把收益算清楚後,劉琮終於明白怎麼走都是死胡同,無奈之下同意投降曹操。
時間是建安十三年(208年)九月。
劉琮決定接受曹操集團兼並,按理說應該通知公司全體員工,讓大家上下一心,統一思想,統一行動,改頭換麵,重新做官。但劉琮偏偏沒有讓劉備知道消息。
這個可以理解,劉琮明白劉備是不可能投降曹操的,自己投降後,劉備很有可能會帶人殺過來,至少也會痛罵自己一頓。劉琮不打算自找沒趣。
等到曹操大軍開進荊州地盤,劉備左看右看,看不出劉琮這邊出兵抵抗的一點動靜。
別人來搶東西,主人無動於衷,這唱的是哪一出?莫不是已經投降了吧?
劉備急忙派人前去詢問新任領導劉琮。劉琮這才派了一個叫宋忠的人,給劉備傳達投降曹操的意思,並建議劉備同誌一起接受曹操收編,曹老板已經答應不計前嫌、量才任用等等。
劉備怒了。這叫什麼人?做的什麼事?既然你們要投降,好歹大家一個鍋裏吃飯的,你不能早點打個招呼啊?現在曹操都殺到家門口了,你才告訴我,實在太不厚道了。
劉備拔劍出鞘,有一股想砍了宋忠的衝動。但人到中年的劉備,早已不是鞭打督郵時血氣方剛的那個年輕人,他壓住火氣,訓斥宋忠:“就是砍了你,我也不能解恨,臨別之際殺你,我還覺得恥辱!(亦恥大丈夫臨別複殺卿輩)”
從劉備罵走宋忠的話中(臨別),可以看出劉備又一次決定跑路。樊城北邊有曹操大軍逼近,南邊的襄陽已經投降,劉備在夾縫中根本無法生存,撤退是正確的選擇。
鬱悶的劉備,隻好召開緊急會議商議對策。當然,主要是商議撤退的目的地和怎麼落實的問題。
撤退的目的地很快確定下來——江陵。江陵是東周時期楚國都城所在地,秦漢時期一直是南郡治所,按今天的標準來看就是大城市,既是戰略要地,又是兵馬糧草等戰略物資的囤積地,還有大批水軍駐紮。如果趕在曹操之前占據江陵,就能擺脫被夾擊的不利形勢,以空間換時間,組織有效抵抗。
此外,曹操縱橫北方靠的是什麼?精銳的步騎兵。如果能迫使曹操在長江一帶打水戰,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曹操的優勢,扭轉不利局勢。
至於撤退的方式,有人建議,既然劉琮不仁,就別怪我們不義,幹脆打進襄陽活捉劉琮,然後號召荊州軍民一起撤到江陵。
史書記載劉備大義凜然地拒絕了這個建議:“劉荊州(表)臨亡托我以孤遺,背信自濟,吾所不為,死何麵目以見劉荊州乎!”
劉備這句話更像是外交辭令,有些實際問題是省略不講的,講的隻是冠冕堂皇的理由。他省略的是可行性問題——襄陽城不是想打就能打下來的,很可能兩家拚死拚活相爭不下,曹操已經開開心心當了漁翁。即使在曹軍到來之前打下襄陽,損失肯定不小,還怎麼抵抗曹操?
收起這個念頭吧,還是抓緊時間跑路比較實際。
曆史不是個小姑娘(一)
劉備來到荊州,過了長達七年的穩定生活。雖然這七年不像在徐州一樣大起大落,沒有做出多少成績,但除了招聘諸葛亮等一批荊州人才,收服許多荊州士民的人心之外,他還有一樣可喜的收獲。
兒子。
劉備此前可能有過兒子,但顛沛流離的生活,殺伐征戰的亂世,嬰兒活下來的幾率太小。在荊州的第六年——公元207年,他有了兒子劉禪,乳名阿鬥。對於一個已經四十七歲的父親來說,老年得子的喜悅是不能用言語來形容的。
曆史人物也罷,心懷天下也罷,他們的天倫之樂與普通人沒有什麼不同。
除了劉備,關羽、張飛等骨幹成員也在這段難得的穩定歲月中生兒育女。以關興、張苞的年齡推算,他們很有可能也是出生在這個時期。
亂世中穩定的歲月,終究有個盡頭。
在路上,才是這個時代永恒的主題。
經過一番準備,劉備再次上路——從樊城出發向江陵跑路。
這次跑路是有計劃的戰略撤退。兵分兩路,陸路由劉備自己統領,謀臣有諸葛亮、徐庶等人,大將有張飛、趙雲等人,直趨江陵,路程約五百漢裏(下同,單位都是漢裏)。水路由關羽率領,戰船數百艘,軍士約一萬人(哪來的這麼多水軍後麵將會交代),沿漢水南下,前往江陵會師(進軍路線請看下文),路程約一千幾百裏。
陸路距離最短,水路迂回曲折。但水軍順水行舟的速度,可達步兵的三四倍。步兵一天行走三四十裏,水軍一天可行駛一二百裏。
按照這個計劃,水陸兩軍,差不多可以同時到達江陵。
關羽率領的水軍,還承擔了運輸軍需物資的任務。劉備在樊城駐軍多年,囤積的軍需物資不少,這次戰略撤退,能帶的家當自然都要帶上。古時候陸路運輸不便,依靠水路運輸軍需物資在情理之中。
管理學有個規避風險的理論——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裏,否則籃子一翻,全部完蛋。
正是這個分兵策略,最終挽救了劉備集團的命運。
襄陽在樊城的南邊,隻隔著一條漢水。劉備南撤的第一站就是襄陽。
年輕人諸葛亮來到劉備集團才一年時間,不像關羽、張飛等人已經經曆過N次有驚無險的跑路。這是諸葛亮第一次跑路。
第一次,總會有些不習慣。諸葛亮不認為跑路能跑出一個新局麵。惶惶如喪家之犬,樊城守不住,江陵就能守住嗎?既然免不了與曹操一仗,晚打不如早打,不如就在襄陽決戰。否則跑到江陵一帶,士氣喪盡,又人生地不熟,這仗還怎麼打?
路過襄陽的時候,諸葛亮忍不住向劉備提出建議,攻打襄陽吧,拿下荊州省會襄陽,就能號令整個荊州,然後利用荊州的人力物力與曹操開戰,勝算比直接跑路大一些。
劉備又一次否決攻打襄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