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人貴有自知之明的含義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是清楚自己到底有幾斤幾兩。
劉備此時就非常有自知之明。區區幾千人馬,大半還是剛剛招聘過來的烏合之眾,根本打不了硬仗,幹掉蔡陽不難,想幹掉曹操就有點不靠譜了。
於是,劉備派遣麋竺、孫乾前去聯合劉表,然後主動撒腿走人,以免被曹操幹掉。
劉備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前往劉表的荊州避風頭的。這是他生命中的第N次跑路。
但絕不會是最後一次。
曹操當然不願意就這麼眼睜睜看著劉備到荊州過日子,卻也沒辦法。啃骨頭需要一塊一塊下手,必須先集中精力趁熱打鐵徹底搞定袁紹,不能讓袁紹死灰複燃,所以隻能先放劉備一馬。相信曹操是抱著跑得了初一跑不了十五秋後算帳的想法,率軍返回許昌的。
劉備跑到荊州的時候,經過多年摸爬滾打,劉豫州、劉使君的名頭已經非常響亮,遠遠不是孔融找他救命的那個階段了。因此劉表親自到襄陽郊外迎接,待他如上賓。賓主見麵握手擁抱久仰失敬之後,劉表還送給他一些軍隊,把荊州北部的新野劃給他駐軍。
劉備從此與荊州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們不是同路人
劉備在荊州,很快發現自己成了三陪男——陪劉表一起騎牆看風景,陪吃,陪聊。
劉備雖然有些鬱悶,但也沒辦法,客隨主便嘛。荊州是劉表的地盤,誰的地盤誰做主。主人要一起看風景、開酒肉大會、吃飽了沒事幹海侃聊天,劉備受到邀請,不能給臉不要臉。說到底這是一種官場交際,不過順便認識一些荊州名士,也有一點收獲。
劉表“座談客”(郭嘉評語)的稱呼不是白拿的,隻空談不幹事的風格在他做荊州牧時得到了發揚光大。從這個意義上說,劉表實在是開一代風氣之先,後世所謂的魏晉風流、玄談無為,在劉表這裏已經是司空見慣家常便飯。
不過劉表他們海侃的話題,並不是今天常見的八卦新聞或者低級趣味,而是很有品位的。
二十多年後,曹丕當了曹魏皇帝,由吏部尚書陳群製定了一種官吏選拔製度——九品中正製(又名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製的核心內容,就是由州郡專門的人才評論員——中正,以家世(這個在實際操作中最重要)、道德、才能把士人分為九個品級,然後給以相應的官職。這個製度,對古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魏晉六朝時期“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門閥世族政治,正因為九品中正製的實行才名正言順、根深蒂固。
但早在東漢後期,人才評議早就在社會上風靡起來。評論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許劭(字子將),評論十歲孔融“高明必為偉器”的李膺,還有橋玄、何顒等人,都是當時的著名人才評論專家。可見曹丕後來推行九品中正製,並不是獨創,而是順應社會潮流。
劉表作為“八俊”之一,自然也不甘落後。他在荊州時期海侃的主要內容,正是人才評論。
一次劉備陪著劉表又與一群人海侃。
在座的名士應該不少,但有史可考的除了劉表與劉備,隻有一位叫許汜。許汜先生當時的身份是陪客,確切點說是一個配角。
一群人談來談去,把天下的牛人們談了個遍。徐州下邳人陳登(字元龍)是個牛人,自然難免被他們評頭論足。
不過提起陳登,許汜同誌很不以為然,說道:“陳元龍是湖海之士,身上有一股驕狂之氣(豪氣不除)。”
劉備一聽許汜的發言,更不以為然。要知道劉備在徐州時,與陳登交往密切,甚至惺惺相惜,很清楚陳登的為人。但劉備沒有立即反駁許汜,而是禮貌地請主人劉表先發言。
劉表摸棱兩可地回答:“要說不對吧,許君你是個好人,應該不至於說假話;要說對吧,陳元龍名重天下的名聲,難道是忽悠來的?”劉表不置可否的發言,完全符合他一貫騎牆看風景的特色。
劉表發言後,劉備進一步追問許汜:“許君你認為陳元龍驕狂,有什麼事實依據嗎?”
一看有了傾訴對象,許汜有些委屈地說出了傷心的往事:“曾經有一次,我路過下邳,見過陳元龍。他居然毫無待客之道,連話都不跟我說,自個在大床上高臥,讓我睡在下床。”許汜的敘述中可能有所隱瞞,隱瞞了他當時與陳登談論的話題,這是他被鄙視的關鍵。
劉備終於露出了他的廬山真麵目,他不是如劉表一類的好好先生,隻會空談無為,而是有雄心壯誌且一直在努力奮鬥的亂世英雄劉備。他應聲說道:“許君你一向被人稱作國士,現在天下大亂,帝王流離失所,大家都希望你能憂國忘家,有救世濟民的想法。可是你卻隻知道置辦房地產過自己的日子(求田問舍),沒有一句可供采納的言語,這是胸有大誌的陳元龍所鄙視的,他怎麼會和你說話?假如當時是我,我想睡在百尺高樓上,而讓你睡在地上,哪裏隻是區區上下床之間的差別?(欲臥百尺樓上,臥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
一番話說得許汜無地自容,沉默不言。
事實證明,劉表確實是個出色的好好先生,為了打破許汜的尷尬,他把劉備的話當作笑話,聽後放聲大笑。
劉備提起陳登,想起往日共事的崢嶸歲月,對他的英年早逝(陳登死時為公元201年,享年39歲)十分痛惜。隨後,劉備說出了他對陳登的評價:“像陳元龍這樣文武兼備、膽誌超群的俊傑,隻能在古人中尋求,很難有人能相提並論啊。”(若元龍文武膽誌,當求之於古耳,造次難得比也)
這是“求田問舍”典故的來曆。
這件事至少透露出兩個信息。一,劉備不是一個絕對喜怒不形於色的人,雖然城府很深,卻也是一個性情中人,敢於當麵指責別人(許汜不是他的部下),更不是不看對象對所有人都一味寬厚,而是有雙識人的慧眼,給予區別對待。二,劉備與劉表等座談客根本不是一路人,他在內心深處是看不起這些人的,隻是礙於情麵一般不表現出來罷了。
還有一件事,更能證明劉備與劉表的差別。
劉備在荊州無事可幹,除了陪聊,還要陪吃。
一次酒肉大會,酒飽飯足之際,劉備去上了趟廁所,回來卻流起了眼淚。
劉表很奇怪,連問這是為什麼?難道……?
劉備流眼淚的緣故,當然不可能是在廁所裏發生了什麼意外事件,而是他在上廁所的時候又看了一次大腿。
當然是劉備自己的大腿。按理說,劉備也是四十大幾的老男人了,兩條大腿沒有什麼值得好看的。
但劉備偏偏就看了,而且看出了不同,看出了奧妙——大腿粗了,內側長肉了(髀裏肉生)。
養尊處優的劉表不理解大腿內側長肉代表著什麼,但對於習慣於騎馬作戰、顛沛流離的劉備來說,這有著深層的含義——已經很少騎馬了。
不騎馬意味著不打仗,意味著劉備無所事事,光陰虛度。劉備慨歎“髀裏肉生”,與後來蘇軾說的“早生華發”,嶽飛說的“白了少年頭”,雖然時間、地點不同,意義卻完全相同。
蘇軾、嶽飛二人說這話的時候很是感慨很是悲傷,劉備當然也不例外。他已經是四十大幾的人了,還在寄人籬下,無所事事,“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忍不住流下幾行熱淚。
劉表卻非常不理解劉備。
你劉備是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提劍馬上行。
我劉表是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騎牆看風景。
白天不懂夜的黑,恕我不懂你的心。
我認為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日子很美,你卻流幾行眼淚說心很累。
兩個誌不同道不合的人走到了一起,這日子該怎麼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