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憤怒

可是,韓馥沒有拿得出手的槍杆子,袁紹有,公孫瓚也有。

這就麻煩大了,童子懷金,路人起心。

袁紹想占有冀州的欲望非常強烈以及迫切。因為說起來十分慚愧,大名鼎鼎的關東諸侯盟主袁紹,其實隻是一個渤海太守(怕臉上無光,後來自個給自個封了個車騎將軍),還在冀州牧韓馥的管轄範圍之內。更為慚愧的是,袁紹這個當帶頭大哥的,連手下弟兄們吃飯問題都解決不好,這時候快要斷糧了。

迫切歸迫切,袁紹卻不想用武力解決。因為動武損兵折將不說,還要毀了他的名聲。要知道袁紹本就是靠名聲起家的,如果名聲搞臭了,那也就玩完了。

孫子兵法講: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袁紹希望韓馥乖乖地把冀州讓給他。這樣既能得到實惠,又能提高名望。

韓馥的東西,憑什麼白白送給你袁紹?這不是白日做夢嘛。

正應了一句廣告詞:一切皆有可能。袁紹手下的謀士逢紀令人歎為觀止地攻克了這個難關,讓美夢變成了現實。

逢紀的策劃是,袁紹先引誘對冀州興趣很大的公孫瓚,說好兩家一起到韓馥手裏搶冀州,事成之後一人一半;公孫瓚一起兵,韓馥必定害怕;此時再派人去遊說韓馥,他一定會乖乖就範。

不出所料,接到袁紹一起搶冀州的建議後,公孫瓚立即動手了。這年頭有槍就是草頭王,不搶白不搶,搶了不白搶。

公孫瓚正大光明地帶著軍隊進入冀州,公開宣稱是前去討伐罪大惡極的董卓、解救水深火熱的皇帝,實際上卻是假公濟私,強行占有韓馥的冀州。

很快,公孫瓚就發現自己結結實實地被當猴耍了。

當公孫瓚和他的士兵們還在冀中平原上風餐露宿的時候,袁紹已經從韓馥的手裏半推半就勉為其難不好意思地接受了冀州。

公孫瓚興高采烈地過來,垂頭喪氣地回去,實在太鬱悶了。

這件事不但侮辱了公孫瓚的人格,而且侮辱了他的智商。但他隻能咽下這口氣,因為袁紹不是韓馥,不是那麼好欺負的。

如果事情就此打住,作為一個以成大事者自許的人,公孫瓚還是能夠忍受的。

偏偏最後的導火線被引爆了。

公孫瓚的憤怒

袁紹、袁術兄弟反目成仇,波及範圍之大,受害人數之多,影響了整個時局。很多人都有意無意地被卷了進去,其中就包括公孫瓚。

這件事又與老仇人劉虞脫不了幹係。

劉虞的兒子劉和在長安(這時皇帝劉協已經被董卓綁架到了長安),回幽州的時候路過袁術的地盤,遭到熱情招待。

被人熱情招待本來是好事,但劉和很快發現事情不對勁了——袁術太熱情了,熱情地想讓遠方的客人永遠留下來。

袁術提出了一個要求,讓劉和給他爹劉虞寫封信,派兵過來聯合進攻長安,好去解救已經成為人質的皇帝(直接說去擴張地盤有點不好意思)。要是不答應的話,嗬嗬,劉公子你就在我這裏安心以及永遠地住下去吧。

劉虞收到兒子的信後,跟主抓軍事的同事公孫瓚商議派幾千騎兵幫助袁術。

公孫瓚很清楚袁術心裏打的是什麼算盤,他仿佛已經看到了這些騎兵的光輝前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作為一個靠軍功起家的將軍,公孫瓚非常心疼這幾千騎兵,就指出袁術這人不靠譜,想阻止劉虞做傻事。

劉虞何嚐不清楚袁術為人不靠譜,但他不能不照辦——兒子在袁術那裏名義上是貴賓,實際上是人質。袁術那意思很明顯,要兵還是要兒子,你自己選。

劉虞心一狠,選擇了兒子。

這下公孫瓚要抓狂了,不但兵沒有留住,還要得罪袁術。本來得罪的人就夠多了,再多一個袁術,這以後的日子怎麼過?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主意,自己派兵搶先一步去幫助袁術,說不定還能培養一些感情;順便勸說袁術幹脆收編了劉虞派去的兵馬,以解心頭之恨(這就有些不厚道了)。

於是,公孫瓚主動派去一千多騎兵幫助袁術。因為既要與袁術培養感情,又要找機會陰劉虞一把,責任非常重大,所以他派遣堂弟公孫越帶兵前往。

公孫瓚預料的一點都沒錯,公孫越果然成了肉包子,到袁術那裏就有去無回了——被袁術派去隨孫堅攻打袁紹的部將周昂,結果中流矢光榮犧牲。

公孫瓚得知弟弟戰死非常悲痛。雖然他弟弟的死牽扯到的人很多,劉虞、袁術、孫堅(這位猛人很快就在劉表的襄陽城下掛了)都有責任,但無比悲痛中的公孫瓚,頭腦還是十分清醒,明白無誤(自認為)地把這筆帳算到了袁紹頭上。在他看來,如果不是袁紹多事派遣周昂奪了孫堅的城池,就沒有袁術派孫堅攻打周昂這件事;不攻打周昂,他弟弟就不會死(餘弟死,禍起於紹)。

舊恨又加新仇,公孫瓚徹底憤怒了。

老虎不發威,你當我是病貓啊。

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初,公孫瓚調集步騎兵共三萬多人,在磐河集結,隨後大舉進攻袁紹。著名的界橋之戰就此開始,公孫瓚與袁紹長達八年的戰爭拉開了序幕。

搶錢搶糧搶地盤的運動,從此轟轟烈烈推向高潮,一發不可收拾。

再者亂世三國,人活下來不容易,許多人為活下來而不擇手段,人性陰暗的一麵也就暴露得更加充分

一個男人的魅力

劉備正是在此前後加入公孫瓚陣營的。

公孫瓚與袁紹開戰之後,互有勝負,初期公孫瓚處於戰略主動地位,巨馬水之戰大勝之後,乘勝南進,占領了青州的平原一帶。

劉備受公孫瓚委派,會同田楷(公孫瓚任命的青州刺史)等人,在青州平原附近與袁紹軍隊作戰,前後立下了不少戰功,被公孫瓚任命為平原縣令,後來又升任平原相。

漢朝實行郡國並行製,國與郡同一級別,國相與郡太守同一官階,年薪都是兩千石。

劉備在老同學公孫瓚的提攜下,從此邁入了高級地方長官的行列。

若幹年前的一介草民,終於擺脫了天生的草根命運。

此時劉備才三十出頭,正是大好年華,不用說他心裏那是一個意氣奮發,準備大展手腳,好好幹一番事業。

劉備在平原任上做的,歸納起來就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手抓對外防禦戰爭,一手抓對內經濟建設。

戰亂年代,地方幹部最重要的工作是保疆守土。如果再像擔任縣令時一樣,把城池給弄丟了,那就不好交代了。

劉備也把這一任務當成了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他本著有難同擔有福同享的精神,任命關羽、張飛擔任別部司馬,分別帶領軍隊,抵禦外敵侵略,維護地方和平。

此外,劉備還花大力氣抓地方經濟建設,努力恢複遭到戰爭破壞的國民經濟。戰亂年代日子不好過,他就與群眾同甘共苦,共度時艱。

劉備已經漂泊了七八年,難得有這麼一個相對安穩的機會,可以施展心中抱負,實行仁政措施,因此幹得十分用心。

劉備出身平民家庭,懂得民間疾苦,所行舉措大多對症下藥,很能解決實際問題。他的努力得到了群眾的肯定,取得了萬眾歸心的良好效果(眾多歸焉)。

群眾很高興,劉備很高興,但有一個人不高興。

這個人叫劉平,是當地的豪強地主。

劉平不高興的原因很簡單,他看不起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