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口號

一個好端端的察舉征辟製,就這樣被廢掉了,最終演變成為官僚貴族集團壟斷的內部遊戲,與平民無關。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每個人都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尤其是下層百姓。

此路不通走別路。因此在那萬惡的舊社會,沙場建功就成為平民階層博取功名幾乎是唯一可行的道路。

成功了,你就成為新的貴族,抱負得以施展,青史可以留名。不隻是你,你的家族也從此改變窮困潦倒的命運,進入上流社會。當然大多數情況下是失敗,失敗的代價就是失去寶貴的生命。

用一部電影裏的台詞來說比較恰當:一步天王,一步死亡。

很殘酷,但隻有這一條路。

給你,你會怎麼選?

實現理想的代價太沉重,改變命運的幾率太渺小。

所以大多數人還是選擇了平淡,在平淡的生活中漸漸放棄了自己的理想,忘卻了自己的抱負,甚至自我安慰說這是“成長”。

比如說一個混得比較背的人,年紀一大把了,依然懷著遠大的理想,就會被人們認為不是傻子,就是瘋子,至少也會給一句評語:你娃還年輕。

偉人之所以是偉人,就在於他們不同於一般人。

他們不是不知道實現理想的代價有多大,不是不知道實現抱負的幾率有多小,但哪怕有萬分之一的希望,他們還是會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爭取。

即使所有的努力都白費,到生命逝去的時候,仍舊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們也無怨無悔。

因為他們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價值而不是長度。人,終究是要死的。死,不足畏;生,不足惜。

重要的是這僅有一次的生命,你做了什麼。

劉備就是這樣的人。

此時的劉備,以及他的兄弟們,都在等待,等待一個可以改變命運,可以施展抱負的機會。

另一個男人的選擇        當劉備和他的兄弟們在漫無止境的等待中肆意揮霍青春的時候,另一個男人也在等待。

這個男人同樣不是一個甘於平淡的人。不過他選擇的是另一條路——造反!

他的名字是張角。

東漢末年社會問題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是宦官當權,朝政黑暗,吏治腐敗,土地兼並十分嚴重,下層人民生活艱難(其實每個黑暗的社會都大同小異)。很多人尤其是窮苦人民對社會非常不滿。

張角正是一個對社會不滿的人。同時,他也是一個博學的人,不但對道教的五行學說等知識很有研究,而且對中醫學也有一定的造詣。

當劉備還是個小學生的時候,張角已經是個“大仙”了。他自稱為“大賢良師”,在老家钜鹿(今河北巨鹿)一帶,建立了大平道組織,發展了一批早期會員。

張角的太平道,與一本叫作《太平經》的道教著作有著密切的聯係。當時道教常見的內容,比如陰陽五行、長壽成仙、治病養生、通神占驗、讖緯神學、災異祥瑞、善惡報應等等,《太平經》裏自然應有盡有。它之所以被張角選中奉為神書,是因為其中還有代表平民階層利益,反對統治者欺壓百姓,主張自食其力,宣揚周窮救急的思想。太平道的得名,以及教義、口號、儀式等等,都是根據《太平經》而創設的。

《太平經》裏有一句話:“眾星億億,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行之言,不若國一賢良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天上雖然有很多星星,卻比不上一個太陽的光亮;天地間雖然有無數生命的活動,卻比不上一位賢良的作為。張角的稱號“大賢良師”,就是根據這句話得來的。

很明顯,張角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舍我其誰當仁不讓的救世主。

自封為皇帝、救世主的人曆朝曆代都有不少,群眾不是那麼好糊弄的,憑什麼要相信你?

真正讓群眾相信張角,讓太平道盛行起來的,不是《太平經》裏誘人的教義和張角的口號,而是幾場極其可怕的大瘟疫。

瘟疫是古代人們對一些烈性傳染病的統稱,有點像近幾年的“非典”和“甲流”。不同的是,古代醫療技術遠遠沒有今天這樣發達,既沒有預防疫苗,也沒有專治醫院,瘟疫來到是非常可怕的,一旦被傳染上瘟疫,往往隻能眼睜睜等死,經常導致大麵積人口的不正常死亡,許多地方成為人間地獄。

據《後漢書》記載,張角生活的年代,發生的大規模瘟疫非常頻繁:

桓帝元嘉元年(151年)正月,京都大疫。二月,九江、廬江大疫。

延熹四年(161年)正月,大疫。

靈帝建寧四年(171年)三月,大疫。

熹平二年(173年)正月,大疫。

光和二年(179年)春,大疫。

五年(182年)二月,大疫。

尤其是後麵的幾次瘟疫,“大疫”前麵已經沒有了用作定語的“京都”或“九江、廬江”的字眼——這意味著這五次瘟疫是全國性的大災難。

這幾場大瘟疫發生的時間,正是張角這位“救世主”廣泛活動的時候。他憑借自己在中醫學方麵的造詣,帶領他的兩個弟弟張寶、張梁以及大批弟子,走向災情嚴重的地區,以中醫加符水、咒語的方式,為窮苦人民“治病”(窮人看病自古就是個大問題)。在“治病”的同時,他自然順便廣泛宣傳《太平經》中反對剝削、主張平等的觀點。

張角給窮人“治病”沒有什麼可值得大驚小怪的,問題奇就奇在,經他“治療”之後,病人好了很多(病者頗愈)。

不但免費(考慮到傳教因素,其實也不算免費)替窮人治病,而且醫好了很多人,到這時候,即使張角不想當這個“救世主”,窮苦老百姓都會不答應。

造反的水平可以有多高        張角成為大批窮人心目中的“救世主”,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有了群眾基礎,東漢政府的麻煩就大了。

為了建立起自己心目中的太平世界,張角將推翻腐朽的東漢政權的行動提上了議事日程。具體分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加強組織建設。將青、徐、幽、冀、荊、楊、兗、豫八州(今華東、華北、華中一帶)的信徒,分為三十六部,各部任命了頭領,稱作“方”,以強化領導便於行動。大方統領一萬多人,小方也有六七千人。

起義就是造反,是要掉腦袋的,除了少數人,大多數人還是不願意趟這趟渾水,除非是沒飯吃活不下去了才鋌而走險。所以曆史上的農民起義,很少是有組織的,今天米脂的老百姓沒飯吃了就今天起來造反,明天定邊的老百姓沒飯吃了就明天起來造反,一般沒有什麼協調,事先也不會搞串聯。張角是牛人,他造反造出了風格,造出了水平,利用宗教組織農民起義,在這方麵取得了零的突破。

後來元末的明教紅巾軍、清代的洪秀全太平天國等,都可以算是張角的徒子徒孫。但他們發動起義的方法,比起老祖師張角那可差得不是一星半點。

第二步,確定起義時間。農民起義大多是被逼上絕路的,什麼時候活不下去什麼時候造反,因此幾乎不可能提前確定時間。但牛人就是牛人,這一點他照樣取得了開創了新紀元。

張角為起義找出了理論依據。他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學說,推定漢朝是火德,代漢而興者應當是土德;土德是黃色,所以自稱為“黃天”,讓起義者全部頭戴“黃巾”(也便於分辨敵我)。

為了進一步自圓其說,張角決定以一個全新的開始,完成朝代更替。由於天幹以“甲”為首,地支以“子”為始,因此他選擇了即將到來的甲子年甲子日。張角決定在這一天——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三月五日(農曆),三十六方一起動手,讓東漢政府領教一下什麼叫驚天動地,措手不及。

第三步,提出起義口號。中國人曆來講究名正言順,做什麼事都要有個名頭,就連造反也不例外。西漢吳楚七國之亂,明明是造反,還要喊著“清君側、誅晁錯”的口號(可惜晁錯作了替罪羊)。後來明朝的朱棣,更堂而皇之地發明了“奉天靖難”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