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魯肅帶諸葛亮來見周瑜,周瑜打量一番諸葛亮,周瑜本身是個難得的陣符師,他目光一下子看到諸葛亮的羽扇之上,周瑜開口問道:“敢問先生就是臥龍麼?”
諸葛亮躬身回禮說道:“正是在下!”
周瑜暗自點頭,然後他開口說道:“久聞諸葛家有一龍一虎一狗,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諸葛亮聞言一驚,想不到這周瑜竟然知道這個,所謂一龍一虎一狗是諸葛世家封印的三個上古妖魂,虎魄被封印在諸葛瑾的腰劍中,而龍魂則封印在這臥龍扇內,至於狗妖聽說在諸葛誕的甲胄內。
周瑜見諸葛亮如此神色,他不在多言,請諸葛亮坐下然後開口說道:“聞子敬說,孔明意欲與我主商議抗曹之事?”
諸葛亮點頭,周瑜想了想說道:“可是我江東出人出力,劉豫州能出什麼?”
諸葛亮微微一笑,以手指了指自己,周瑜明白諸葛亮的意思,於是笑道:“好,既然如此,我承伯符寄托,必會守護江東,雖刀斧加頭,不易其誌!如今孔明願助我一臂之力,同破曹賊,如此甚好。”
周瑜說完之後,諸葛亮躬身說道:“若蒙不棄,願效犬馬之勞,早晚拱聽驅策。”
次日清晨,孫權升堂,左邊文官張昭、顧雍等三十餘人;右邊武官程普、黃蓋等三十餘人;眾人衣冠濟濟,劍佩鏘鏘,分班侍立。
少頃,周瑜入見,禮畢,孫權問慰罷,周瑜開口說道:“近聞曹操引兵屯漢上,馳書至此,不知主公尊意若何?”
孫權即取檄文與周瑜看,周瑜看畢,笑道:“老賊以我江東無人,竟敢如此相侮!”
此時張昭在堂上聞周瑜如此說他不由麵色一變,這周瑜怎麼突然就變卦主戰了呢?
孫權見周瑜俊眉緊皺,於是他開口問道:“公瑾之意如何?”
周瑜並沒有回答孫權,他隻是郎聲對孫權問道:“都誰勸主公降?”
孫權開口回道:“張子布等皆主降。”
周瑜聞言冷笑,即轉身問張昭道:“願聞先生主降之意。”
張昭出列開口說道:“曹操挾天子而征四方,動以朝廷為名;近又得荊州,威勢越大。而我江東可以拒曹操者,不過長江。然今曹艨艟戰艦,何止千百?水陸並進,何以當之?不如且降,在圖後計。”
周瑜聞言哈哈大笑道:“此迂儒之論!江東今曆三世,安忍一朝廢棄?而曹操雖托名漢相,實為漢賊!”
周瑜說罷轉身對孫權說道:“將軍以神武雄才,仗父兄餘業,據有江東,兵精糧足,正當橫行天下,為國家除殘去暴,奈何降賊?且曹操此來,多犯兵家之忌,北土未平,馬騰、韓遂為其後患,而其若久於南征,馬騰等人必反,此一也!北軍不熟水戰,曹操舍鞍馬,仗舟楫,與江東爭衡,此二忌也!今又值隆冬盛寒,馬無槁草,此三忌也!驅中國士卒,遠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此四忌也!曹兵犯此數忌,雖多必敗,將軍擒操,正在今日。周瑜願請精兵數萬,進屯夏口,為將軍破之!”
周瑜這一番話擲地有聲,張昭變色,眾武將熱血沸騰,孫權更是矍然而起道:“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所懼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誓不兩立!卿言當伐,甚合孤意。此天以卿授我。”
孫權說完拔佩劍砍麵前奏案一角,大聲說道:“諸官將佐有再言降操者,與此案同!”
孫權言罷,便將此劍賜於周瑜,即封周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讚軍校尉,如文武官將有不聽號令者,即以此劍誅之。
周瑜受了劍,回顧眾人道:“我奉主公之命,率眾破曹,諸將官吏來日俱於江畔行營聽令。如遲誤者,依七禁令五十四斬施行。”
周瑜言罷,辭了孫權,起身出府,眾文武各無言而散,周瑜回到下處,便請諸葛亮議事。諸葛亮至,周瑜開口對其說道:“今日府下公議已定,願求破曹良策。”
諸葛亮笑道:“公瑾以知,又何必問我?”
二人於是各提毛筆於手上寫字,然後二人一同張開,隻見二人手上俱寫一個火字!
二人相視大笑,正所謂惺惺相惜,當日二人於大帳之內相談甚歡,諸葛亮離去後,周瑜起了招其入江東之意,於是他喊來諸葛瑾問道:“令弟孔明有王佐之才,如何屈身事劉備?今幸至江東,欲煩先生不惜齒牙餘論,使令弟棄劉備而事東吳,則主公既得良輔,而先生兄弟又得相見,豈不美哉?”
諸葛瑾聞言,雖然心中不願,但還是決定去一趟,於是他起身對周瑜說道:“瑾自至江東,愧無寸功,今都督有命,敢不效力。”
說完出帳上馬,徑投驛亭來見諸葛亮。二人相見之後,各訴闊情。
諸葛瑾輕聲說道:“二弟可知我來意?”
諸葛亮笑道:“想大哥必是周郎教來說我的吧?”
諸葛瑾聞言笑道:“你呀,真是什麼都瞞不過你,既然你已經知道了,那當大哥的我就不廢話了,怎麼樣?要不要來我江東?”
諸葛亮笑道:“兄長所言者,情也;弟所守者,義也,弟與兄皆漢人,今劉皇叔乃漢室之胄,兄若能去江東,而與弟同事劉皇叔,則上不愧為漢臣,而骨肉又得相聚,此情義兩全之策。不識兄長之意以何如?”
不等孔明說完,諸葛瑾舉手說道:“行了行了,打住打住,我來說你,反被你說我,真是怕了你了。”
二人又閑談片刻,看看天色諸葛瑾起身辭去,回見周瑜,細述孔明之言。
周瑜皺眉不語,看來諸葛亮是不肯來江東了,可惜了!周瑜也不在強求,畢竟人各有誌。
第二日天亮,周瑜赴行營,升中軍帳高坐,左右立刀斧手,聚集文官武將聽令,周瑜此時高坐帥位環顧眾將道:“王法無親,諸君各守其職,方今曹操弄權,甚於董卓,囚天子於許昌,屯暴兵於境上,我今奉命討之,諸君幸皆努力向前,大軍到處,不得擾民,賞勞罰罪,並不徇縱。”
周瑜令畢,即差韓當、黃蓋為前部先鋒,領本部戰船,即日起行,前至三江口下寨,別聽將令,蔣欽、周泰為第二隊;淩統、潘璋為第三隊;太史慈、呂蒙為第四隊;陸遜、董襲為第五隊;呂範、朱治為四方巡警使,催督六郡官軍,水陸並進,克期取齊,調撥已畢,諸將各自收拾船隻軍器起行。
次日,周瑜點齊軍將,入辭孫權,他與程普、魯肅領兵起行,便邀諸葛亮同往。
諸葛亮聞言欣然從之,他與劉塵二人一同登舟,此時大舟之上駕起帆檣,迤邐望夏口而進,離三江口五六十裏,船依次第歇定。
周瑜在中央下寨,岸上依西山結營,周圍屯住,而孔明與劉塵則隻在一葉小舟內安身。
當日周瑜分撥已定,使人請諸葛亮議事暫且不提。
在說劉備分付劉琦守江夏,自領眾將引兵往夏口,他於城上遙望江南岸旗幡隱隱,戈戟重重,料是江東已動兵馬,於是他盡移江夏之兵,至樊口屯紮,與江東兵馬互為犄角。
且說周瑜與諸葛亮等人正在大帳內議事,忽報曹操遣使送書至。周瑜喚入,使者呈上書看時,封麵上寫著:“漢大丞相付周都督開拆。”
周瑜也不開看,將書扯碎,擲於地下,喝斬來使,將首級付從人持回,做完這些周瑜知曹操必然大怒來攻,於是即刻命甘寧為先鋒,韓當為左翼,蔣欽為右翼,周瑜自引本部諸將接應,來日四更造飯,五更開船,鳴鼓呐喊而進。
卻說曹操於寨中,知周瑜毀書斬使大怒,於是便喚蔡瑁、張允等一班荊州降將為前部,曹操自為後軍,催督戰船,到三江口。
此時江東船隻,蔽江而來,為首一員大將,抗刀坐在船頭上大呼道:“我乃甘寧!誰敢來與我決戰?”
蔡瑁聞言於是令其弟蔡壎前進,兩船將近,甘寧起身拈弓搭箭,望蔡壎射去,蔡壎不及反應,應弦而倒。
甘寧驅船大進,萬弩齊發,曹軍不能抵當,這時右邊蔣欽,左邊韓當,直衝入曹軍隊中,曹軍大半是青、徐之兵,素不習水戰,大江麵上,戰船一擺,早就立腳不住。
甘寧等三路戰船,縱橫水麵,周瑜又催船助戰,曹軍中箭落水者,不計其數,從巳時直殺到未時,周瑜雖得利,但恐寡不敵眾,於是下令鳴金,收住船隻回營。
當日曹軍敗回,曹操登上旱寨,再整軍士,喚蔡瑁、張允進前責之道:“江東兵少,反為所敗,是你等不用心,還是什麼?!”
蔡瑁此刻戰戰兢兢,他伏地說道:“荊州水軍,久不操練,青、徐之軍,又素不習水戰。故爾致敗,今當先立水寨,令青、徐軍在中,荊州軍在外,每日教習精熟,方可用之。”
曹操皺眉,他揮手讓二人自去訓練水軍,沒幾日長江之上建起了二十四座水門,以大船居於外為城郭,小船居於內,可通往來,至晚點上燈火,照得天心水麵通紅。旱寨三百餘裏,煙火不絕。
卻說周瑜得勝回寨,犒賞三軍,一麵差人到孫權處報捷,一夜周瑜登高觀望,隻見西邊火光接天。周瑜開口問怎麼回事,左右告道:“此皆北軍燈火之光。”
周瑜心驚,次日,周瑜欲親往探看曹軍水寨,乃命收拾樓船一隻,帶著鼓東,隨行健將數員,各帶強弓硬弩,一齊上船迤邐前進。
當日周瑜至曹操寨邊,周瑜命下了矴石,樓船上鼓樂齊奏,周瑜暗窺水寨不由大驚道:“此深得水軍之妙!這曹操水軍都督是誰?”
左右告道是蔡瑁、張允二人,周瑜皺眉,這二人久居江東,諳習水戰,必設計先除此二人,否則假以時日,必讓此二人練出一支水師出來。
周瑜正思索間,早有曹軍飛報曹操,曹操命縱船擒捉周瑜,周瑜在寨外見水寨中令旗號動,急教收起矴石,兩邊四下一齊輪轉櫓棹,望江麵上如飛而去,比及曹寨中船出時,周瑜的樓船已離了十數裏遠,追之不及,回報曹操。
曹操歎息一聲問眾將道:“昨日輸了一陣,挫動銳氣;今又被他深窺寨。我當何計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