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國反應很快。
大藏省大臣和日國央行行長都承諾提供流動資金,以避免信貸緊張,他們重申,金融係統是日國經濟的基石,政府會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來確保其穩定。
然而,大藏省大臣開出的定心丸並沒有獲得掌聲。
大部分日國銀行斷然否定自己需要國家公共資金渡過難關。
蓋因大藏省大臣的貸款虧空和貪汙醜聞,讓其形象一落千丈。
日國肯定不會眼睜睜地看著國際炒家洗劫他們的資本。
銀行家們一直希望當局製定一個類似於鎂國九十年代初拯救儲蓄和貸款的一攬子計劃,來挽救脆弱的金融業。
大藏省提出了多層次立體防禦戰戰略,建立多重安全防禦體係。
第一道防線是建立儲蓄保險公司,以其清償不良債務,但因為其實力太小,如果同時有幾家銀行需要解困,則顯得捉襟見肘;
第二道防線則是發行銀行債券,來補償銀行虧空,但關鍵是要有投資者感興趣,在一個銀行瀕臨倒閉的時候,其債券是沒人感興趣的;
第三道防線是建立投資基金,必要時以基金控股虧損企業,再以其入股資金來補償銀行債權,實際上是風險轉移,但並不是說風險就沒有了;
第四道防線是動用國家公共基金直接注資救助。
一共四道防線。
為應付可能發生的擠兌事件,日國央行向山一提供特別的抵押貸款。這筆錢足以彌補日國富士銀行向山一證券提供貸款的不足部分,可望資助山一證券償還客戶資產,進行交易清算及對海外業務進行結算。
量子基金和凱雷投資也沒停下。
開始投入大筆大筆的美金,預計投入是泰國的二十倍,菲律賓的三十倍,印尼、馬來的十五倍,高麗的五倍資金。
本來國際炒家是三足鼎立。
現在量子基金和凱雷投資不斷膨脹,博易投資反而成為了小炒家。
出手被迫變得謹慎,省得被大魚吃小魚。
轉而淪為看客。
坐看風雲起。
至於量子基金和凱雷投資這筆資金是哪來的?
答案顯而易見,97年下半年,泰國、菲律賓、馬來、印尼和日韓,都有大筆資金撤出,它在回歸鎂國股市之前,先在這兩家基金滾了一圈。
日國外彙市場。
風起雲湧。
日國央行進駐貨幣市場,僅僅在1月19日這一天,日國央行就在貨幣市場注入了235億美元的資金托盤,以遏製日元無休無止的跌勢。
這麼多錢,日國的外彙儲備名列全世界第一。
小炒家都選擇後退,隻剩下量子基金和凱雷投資在日國外彙市場上搏殺。
然而!
讓所有炒家們瞠目結舌的一幕發生了。
日國政府竟然在貨幣市場虛晃一槍,然後就撤退了。
不是真的狙擊國際炒家!
而是作秀!
真的讓人哭笑不得。
本國金融體係非但不救,還爆發了兩黨爭端!
再加上大量資金的突然撤退使得日元兌美元不斷走軟。
這可就給國際炒家的可乘之機。
博易投資趁勢進入日國外彙市場,瘋狂吞食掉日國的血肉,進行原始資本積累,美金漲幅極快。
再說日資撤出東南亞,一方麵回國救主,一方麵回避風險,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導致東南亞貨幣一貶再貶。加深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深度和廣度,導致東南亞金融危機雪上加霜,愈演愈烈。
問題是這些資本沒有挽救日國經濟的崩盤,反而加劇了亞洲金融危機。
日國的商業銀行從泰國撤出了120億美元的貸款,從高麗撤出了80億美元的貸款,從印尼撤出了40億美元的貸款。
這是一招狠棋。
死道友不死貧道。
導致量子基金和凱雷投資套牢了一部分資金。
變成泡沫,被日國資本給吞掉了。
國外資本回國,給日國注入一針強心劑。
量子基金和凱雷投資基從優勢,變為勢均力敵,繼續在資本市場上角逐。
而其他資本,則瞄準機會,吞食日國的血肉。
1998年2月,國會出台《金融穩定緊急對策法》,明確規定動用公共資金解決金融危機。
同時製定《金融功能穩定計劃》,日國政府向存款保險公司撥付30萬億日元。其中17萬億日元補充一般賬戶,13萬億日元設立新的金融危機管理賬戶,用於給銀行注資。
資金來源包括特別國債和政府擔保信貸,分別為10萬億、20萬億日元。
由於無法獲得銀行資產負債情況,各銀行擔心申請注資可能導致聲譽受損,並傳達資產負債狀況虛弱的信息,傾向於不申請注資,政府要求所有主要銀行準接受集體注資,總額為1.8萬億日元。
但是由於補充的多為二級資本,並未完全解決壞賬問題,無法滿足BIS的監管要求。
不得不承認,日國真的勢大財雄。
被連續狙擊,隻是貨幣損失而已,經濟體係根本沒有完全崩盤。
看似損失巨大,其實折損的仍舊是皮毛,沒有傷及根本。
起碼日國金融體係仍舊健全完整。
不得不提,日國還趁機陰了華夏一把,導致華夏經濟停滯了八年。(有興趣的自查)
做空日幣算是失敗了。
但是,博易投資這波湯喝得值。
經曆一個半月,博易投資淪為看客,虎視眈眈出擊沒幾次。
但每次都賺的盆滿缽滿。
李樹鵬粗略估計,狙擊日國,投進去400億美金,賺了70億美金,再加上他靠貸款弄來的10億美金,等於說,他現在手裏的資本已經高達480億美金!
一輪注資後,危機大約在5個月時間內暫時緩解。
1998年年中,日國長期信用銀行經營失敗,資產規模26萬億日元,引發因素是金融衍生品交易重大損失,合約價值大約50萬億日元。
為了處理長期信用銀行的危機,日國出台了兩部對穩定金融係統極為重要的法律,分別為《早期金融健全化法》、《金融再生法》,金融再生法允許經營失敗的銀行暫時被國有化,或者是被金融再生委員會接管,以穩定金融體係。
金融再生委員會要求各銀行注資後提交”業績複興計劃”,用於鞏固資本金、加速不良資產的剝離、增加中小企業的貸款、促進結構重組。
1998年10月,因日國長期信用銀行被臨時國有化,包括更換管理層、移除不良資產、資本金和存款保險承擔損失、注入公共資金等。
1999年夏天,興業銀行、富士銀行、第一勸業銀行合並,組成瑞穗金融集團,資產規模世界最大。住友銀行、三井銀行合並成立三井住友銀行,東京三菱銀行、三菱信托銀行合並,東海銀行和三和銀行合並成日國聯合控股銀行(UFJ),最終形成四家超大銀行。
日國經濟重新走回正軌。
說實話,損失看似特別大,其實真沒有傷筋動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