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8章 江先生怎麼看
太極殿,大臣們還在討論。
這高句麗是一個在華夏東北生存的民族,是由扶餘人,漢人,以及一些草原人,還有在東北山裏居住的土人一起組成的。
漢朝時就已經有存在的記錄。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高句麗慢慢發展出了自己的文化。
他們其實也是用漢字,但是發音與官話不一樣。
高句麗語算得上是漢語的一個方言。
高句麗人是可以與漢人筆談的,雙方相互間要學習語言,也非常迅速。
就跟後世的內地人要學廣東話一樣,其實認真學習,半年功夫就能很熟練。
高句麗高層也是明白要發展,人口最主要,所以在漢末兩晉隋末,隻要是中原發生大亂,他們就會進入幽州地帶擄掠老百姓。
這才讓高句麗這個地方政權有了三百萬的人口。
要知道大唐此時也不過一千萬人丁,算上一些不在官籍的人,也頂多是一千五百萬。
這一下子要吞並五分之一左右的人口,的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魏征力主將這些人遷徙到內地,這個方法得到了一些文官的認可,像是房玄齡杜如晦都同意。
但是武將們覺得這樣不妥善。
李靖是武將之首,他表示這樣不僅僅勞民傷財,更主要是會有很多故土難離的老百姓逃離,他們不會跟著唐軍南下,而是會逃到附近的新羅。
魏征覺得新羅就是大唐領地,逃到那裏也無所謂,但李靖覺得新羅是隱匿的獨立王國,未來可能會成為大唐一患。
新羅就是後來的大韓敏國,後世這個國家經常惡心華夏。
但在這個時候,新羅是大唐最忠誠的馬仔。
以前高句麗,新羅,百濟一起在半島的時候,其他兩個國家對大唐陰奉陽違,隻有新羅一心事唐。
後來高句麗和百濟幹脆合作,一起攻擊新羅,就算是這樣,新羅也沒有投降,而是堅定在站在大唐這一邊。
大唐滅了高句麗和百濟,新羅重新回到了新羅王的治下。
這新羅王還有另一個官位,那就是大唐都護府之下新羅一地的郡守。
所以在很多大臣心中,新羅雖然不向朝廷納貢,官員也不由朝廷任命,但也是屬於大唐領土。
但是以李靖為首的一係武將,他們是知道相比高句麗,新羅與大唐差距更大。
高句麗人用漢字,說的也是漢語方言。
但新羅貴族雖然學漢字,但他們的語言體係與漢語完全不一樣。
高句麗強大了都要對付大唐,那新羅強大了不還是要惹事。
所以李靖是不願意把高句麗的遺民推給新羅,畢竟真的太多了,就算有五十萬人給了新羅,那也能讓新羅一句成為半島地區的霸主。
李世民在龍椅上,微微皺眉,他其實不太想動新羅。
畢竟新羅王拍馬屁還是很專業的,在他跟前表現的李承乾還要孝順。
李世民也不好翻臉是不是,不然他就顯得太過無情了。
但是李靖考慮的事也應該慎重討論。
之前消滅東突厥,因為處理的不夠完美,很多突厥人逃到了薛延陀,這讓薛延陀成為了另一個草原霸主。
不過江禦竣在草原政策實行的好,現在大唐實力強大,薛延陀不敢妄動。
但這樣的事可一不可二,不能有一個薛延陀,又有一個新羅吧。
大唐並不對新羅委派官員,李世民也是知道,新羅名義上屬於大唐,但百姓隻知新羅王,並不知道他李世民。
這個地方並不能算是大唐領土。
但畢竟是頭號馬仔,現在翻臉不適合啊。
想到這裏,李世民也頭疼。
“陛下,不如我們請江先生也來討論一番吧。”
長孫無忌轉了轉眼珠子,將江禦竣搬了出來。
李靖和魏征這兩個人吵來吵去,等會兒陛下一定會讓我來說話。
不管我站在那一邊,都會得罪人,不如把江禦竣找來。
聰明如我,如果厲害。
長孫無忌為自己的機智得意不已。
他的話也得到了一些官員的支持。
李世民想了想,便也同意了,他要看看江神仙是什麼態度。
不久後,江禦竣來到了太極殿,拜見了李世民。
對於這一次太極殿的議題,江禦竣在陸上就知道了。
關於高句麗百姓的處理,其實就是對新羅的處理。
在江禦竣前世,高句麗貴族,以及有錢人都被遷徙到了大唐腹地,但是普通老百姓還是留在原地。
這些人中,有些人留在老家,有些人逃到新羅了。
這讓新羅實力大增。
後來大唐與吐蕃爭鬥的時候,大唐還跟新羅打了一場戰爭,雙方各有勝負。
但從這件事就能看出來,新羅雖然現在礙於李世民天可汗威名,表現的比親孫子還要孝順。
但是一旦大唐有其他強敵,或者是有一定程度上的衰弱,他們也是會有野心的。
所以江禦竣前世大唐對高句麗的處理肯定是不妥當的。
甚至對新羅都是一樣不妥當。
新羅王雖然頂著一個大唐郡守的名號,但大唐不委派官員,新羅自成一國。
江禦竣的意思還是徹底的滅了新羅,然後實行大唐製度,讓新羅百姓學漢語習漢文,徹底同化他們。
他也知道李世民要麵子,不好意思動新羅王。
不過這種事實在太簡單了,找一個借口而已。
當然考慮到天可汗的影響,江禦竣並不會殺新羅王,他還會建議李世民給新羅王另一個頭銜,比如世襲國公啥的。
“江先生,你對高句麗遺民的處理有何看法?”
“陛下,高句麗遺民用漢字,說的也是漢語方言,他們其實就是漢民,這可是足足三百萬人,將他們納入大唐體係,大唐必然會實力大增。”
江禦竣頓了一下,“再說那一片土地,雖然天氣嚴寒,山多平地少,不適合種植稻米高粱,但並不是毫無價值。”
“這一片地是可以種植番薯,玉米,土豆,這些作物養活這三百萬人絕對足夠。”
“可以養活這三百萬人,不需要朝廷撥寬援助,但我們憑空獲得了三百萬人口的力量,這樣的好事為什麼要往外推呢?”
“當然最主要的問題是我們不管,那麼百年後,又出現一個類似高句麗的強敵,難道留給子孫後代去解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