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幾個月的功夫啊,竟然就接連失陷了二十餘城,豈不是等於一半的國土都淪陷了?
情勢果然很危機啊!魏征出列問道:“敢問新羅使節,難道新羅沒有向百濟求助嗎?高句麗兵力強大,新羅和百濟當守望相助,聯合抗高句麗,唇亡齒寒的道理,百濟王臣應該懂得!”
金文誌沉聲道:“陛下,諸位大人,我們王上怎麼沒派人去向百濟求助?若是百濟的王臣能像大人想的這麼通透就好了!”
“我們王上親自寫了一封信,派人大臣前去百濟,好說歹說,百濟都一口回絕了!”
“後來我們也打聽過,原來高句麗王早就派大臣去過百濟,不知道做了什麼許諾,百濟王臣是當真了!”
其實大家也都猜到了,新羅的情勢一定十分不好,不然新羅也不會派出使節來求助,隻是也沒想到竟然嚴重到這種程度!
百濟竟然和高句麗聯合了,不但沒有出兵相助,很可能還會落井下石,若是大唐不出兵相助,怕是真就滅國了。
李世民歎道:“朕沒想到新羅的形勢如此危急!”
新羅公主微微福身道:“高句麗早有準備突然襲擊,我們新羅倉促迎戰,以至大敗,失了先機,領兵的大將淵蓋蘇文雖然是初次領兵,卻是不世出的名將,聽說淵蓋蘇文和大唐榮國公乃是摯友!”
無論是李世民還是朝中的大臣們都聽出了點內情,新羅一開始知道領兵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將軍,怕是一開始沒當回事,沒想到人家竟然是個天才降臨,戰敗之後更是失去了先機……
一開始大家聽著淵蓋蘇文這個名字也感到十分熟悉,聽了新羅公主後麵的話,他們才恍然大悟。
這個淵蓋蘇文不就是曾經高句麗的副使嗎?
當然,一個高句麗副使不算什麼,大家之所以能記得這麼清楚,就是因為當初蘇程曾和這個高句麗副使飲酒賦詩,同遊長安。
不少大臣的目光不由瞄向了蘇程那裏,如今蘇程早已經是國公,在大殿中的排位也是相當靠前,所以十分引人矚目。
不過,自從入大殿以來,蘇程一直安靜的站在那裏,完全就是一副看戲的模樣。
隻是沒想到,新羅公主竟然在大殿上點出了他的名字,說高句麗領兵的大將淵蓋蘇文是他的摯友。
摯友個屁,不過是相互利用的關係。
見到不少大臣的目光都看了過來,蘇程臉色依然十分平靜,別說皇帝知道是怎麼回事,就是皇帝不知道又如何?
就算他真的和淵蓋蘇文是朋友,淵蓋蘇文領兵攻打新羅,難道他蘇程就十惡不赦了?
所以蘇程不但沒有任何驚慌,反倒是笑了起來,坦然道:“淵蓋蘇文啊,他曾經是高句麗的副使,那人倒確實是個人才,他在長安的時候,我倒是和他喝過幾次酒!”
一眾大臣們雖然將目光投向了蘇程,倒不是將這事按在蘇程身上,畢竟隻是淵蓋蘇文在長安的時候和蘇程喝過酒而已,淵蓋蘇文攻打高句麗和蘇程能有什麼關係?
他們隻是感慨蘇程的眼光可真是好,竟然在那時候就發現了淵蓋蘇文是個人才。
金文誌和金勝曼都沒想到蘇程竟然說的這麼輕鬆寫意,他們還以為蘇程會誠惶誠恐的謝罪或者極力推脫。
李世民沉聲道:“淵蓋蘇文啊,朕還有些印象,隻是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沒想到竟然是他領兵。”
新羅公主沉聲道:“當初淵蓋蘇文隻是一個小小的副使,就是因為和榮國公交好,所以才蒙高句麗王看重,因而青雲直上!”
蘇程摸了摸鼻子,這個新羅公主摸的還真夠仔細的,竟然連這些都知道。
都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也不知道新羅知道的這麼詳細咋還是屢戰屢敗呢。
這是將新羅危機怪罪在蘇程的身上嗎?
一眾武將們聽了全都十分不忿,就算沒有淵蓋蘇文也有淵蓋蘇武,這跟蘇程有關係?
李績沉聲道:“這個淵蓋蘇文倒是會拉大旗做虎皮!”
新羅公主聽了心中十分不忿,要說他最怨恨的大唐人是誰,當然屬蘇程無疑。
若不是有蘇程,高句麗也不會派大軍進攻新羅。
所以她才會忍不住當著皇帝和滿朝文武的麵直接說出來,隻是沒想到她點出來之後,立即就有人為蘇程開脫,而且皇帝也沒有詢問蘇程的意思。
蘇程在大唐朝中的地位果然極高,而且極得皇帝信重。
但是,無論如何,蘇程都是他們不得不邁過去的檻,若是求不得大唐出兵相助,那他們新羅就完了。
所以決不能就這麼算了!
就在新羅公主忍不住要開口的時候,高高在上的皇帝發話了。
“新羅使臣一路來長安辛苦了,暫且退下吧!”
退下?
那怎麼能行?
新羅公主剛要開口,就看到金文誌一直在朝她使眼色。
金文誌恭聲道:“外臣遵旨,隻是我們新羅已經快要阻擋不住高句麗的攻打了,還請陛下早日發兵救援,不然,我們高句麗就傾覆了,大唐也少了一個恭順的屬國來牽製高句麗和百濟!”
新羅公主也福身道:“還請陛下早日發兵!這是新羅王臣還有無數百姓的祈求!新羅願世世代代都奉大唐為宗主國!”
金文誌和新羅公主說完之後就在太監的指引之下退出了大殿,他們也知道,大唐出兵還是不出兵都不是小事,大唐皇帝不可能立即就給他們答複,肯定會跟朝臣們商議。
出了大殿,新羅公主和金文誌的心情仍然十分沉重,甚至心裏更加焦灼。
新羅公主小聲問道:“金大人為什麼不讓我繼續說下去?不揭穿蘇程的真麵目,蘇程一定回從中作梗。”
金文誌低聲道:“公主,臣覺得還是等大唐君臣商議過後看看情形再說!”
“如果淵蓋蘇文真是拉了大旗做虎皮,那咱們直接在朝堂上指責蘇程,反倒會引起蘇程已經大唐君臣的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