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9章:趙伯圭無奈,無媒人上門?

第1949章:趙伯圭無奈,無媒人上門?

要說趙伯圭,對於自家的妹子的確是上心。

過了除服禮之後,便是開始盤算著給趙靈尋個妥當的親事,畢竟,長兄為父,現在這事兒也隻能他來張羅,拖得久了也著實不妥當。

他先讓自家夫人去打聽了一下這臨安圈子中,合適門第的子弟。

打聽了一圈兒之後,還別說,真有幾個合適的人選。

雖然門第不算高,但是趙伯圭也並不在意,他也未曾想著讓自家妹子大富大貴,隻要夫妻和睦家有薄財也就夠了,而且,高門府邸的確是顯赫,可是不如人意者卻更多,反倒是普通的門第中,生活的會更為自在一些。

再者說,將來總有自己照顧,還能讓自家妹子和妹子過的貧瘠了不成?

因此,挑選到最後,先行圈定了三個人,基本上盡皆是小門小戶的清貴人家,而且基本上都是舉業有成的舉人或者秀才之類。

可說起來還有一個難題,那便是說親,他身為兄長,總不能親自去提親吧?何況,說親一般也都是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去說親,女方上趕著去說親算什麼?

趙伯圭想了想,得了,主動去恐怕還真的不合適,先放出風聲,等著媒人上門再說吧。

於是,趙伯圭便是開始讓他的夫人頻繁參加各種聚會、宴請,畢竟誥命的圈子嗎,實際上也普通的女人圈子也沒什麼兩樣。

出了比拚自家男人的權勢地位,便是比比新置辦的首飾、衣裳之類,還有就是各種家長裏短的。

所以,趙靈待嫁的事情,很快便是在各府之中先行傳開了。

可讓趙伯圭有些失望的是,雖然消息傳出去了,但是等了十天半月的時間,竟然也沒有哪個媒人登門拜訪。

要說這事兒,還是趙伯圭想簡單了,他想的法子是沒錯,如果是其他的人家,放出消息之後,很快就會有媒人登門,一回不成兩回,兩回不成三回,媒人手中不僅有各家子弟的信息,也有不少各家待嫁小姐的信息,質量不行以量取勝。

可是趙伯圭卻是忘了,自家是什麼門第什麼人。

雖然他一直下意識的將秀王府跟趙昚劃分開,可是不管怎麼說,趙靈依舊是王爺的嫡女,還是皇帝親封的郡主,那些媒人有幾個敢登門?不怕直接被皇帝砍了腦袋?給郡主說親,你臉怎麼那麼大呢?

畢竟,按照正常來說,趙靈這樣的身份,大多都是皇家指婚這條路,哪怕是真的說親,也基本上不會請媒人,而是門第差不多的覺得自家子弟能夠跟趙靈結親,然後這家的老爺親自入宮或者找趙構或者找趙昚,依舊是讓皇家給賜婚。

除了那些旁支宗親子弟女子,哪個不是這樣?趙伯圭自認自家隻是旁支,還是比較遠的旁支,當然,這也有可能是趙大一係子弟下意識的反應和自我保護。可是,其他人卻不這樣看啊。

趙昚對趙靈的寵愛是眾所周知的,而且,血脈的關係終歸是做不了假,哪怕是這個禮法大於血脈的時代,依舊是如此。

要是按著這麼說,也會有合適的門第去求趙昚或者想辦法請媒人啊?為何依舊沒人登門?這就是去歲沈堂前來臨安所帶來的影響和威懾力了。

沈堂與趙靈之間的關係從來不是什麼秘密,哪怕沒有宣揚,可是卻也並未刻意隱瞞過。而且,再加上去歲弄出這般大的動靜,一開始還好,到最後哪個府邸沒有眼線盯著沈堂的作為?這些朝堂重臣或者世家大族,哪怕沒有暗夜閣那樣的配置,可是也有自己的消息渠道。

起初還可能沒關注,或者沒有太過關注,可是到後邊兒,能不盯著沈堂麼?

沈堂三天兩頭到秀王府,而且大多都是一留一天,要說跟趙靈關係不親近,哪個相信?對於此事讚同也好反對也罷,可是,為了一個女人跟一個實權的國公大員對著幹,值得麼?這個性價比未免太低了一些。

趙靈不是身份不夠,也不是樣貌不好,可是女人算什麼?跟一族的身家性命富貴榮華相比,就算是公主也算不了什麼。

所以,這也就造成了,身份夠得知曉其中的貓膩,也不想因為此事跟沈堂翻臉,身份不夠的直接裝作不知道,懶得給自己不痛快。在這種情況下,別說趙伯圭隻是等了十天半月,就算是等一年兩年,也未必遇到一個瞎貓上來提親。

趙伯圭雖然沒有弄清楚這個原因,不過,他想了想,此事幹脆也別在乎什麼顏麵,直接主動出擊便是了。

不過,還不等他付諸行動,卻是等到了一位老友上門。

“起季公?”趙伯圭愕然甚至是帶著幾分激動看著門前的老者。

“來人,開門、開正門相迎。”趙伯圭有幾分語無倫次的朝著身後的管家說到。

這老者上前笑道,“伯圭,你我二人自紹興二十七年一別,至今卻是已經有十二年未見了。”

“今日老朽乃是訪友,來見見你這位忘年交而已,若是你開正門相迎,老朽可是不敢入。”

“那學生便聽老師的。”趙伯圭歡喜說到。

“老師請。”

這位老者名辛次膺,山東萊州人士,他是政和二年,也就是宋徽宗趙佶當朝的時候的進士,他少年英才,十九歲進士及第,哪怕跟沈堂比遜色一些,可也絕對是極為罕見了。

隻不過,他沒趕上好時候,他金榜題名後授官單父縣縣丞,為官清正廉潔,隻是沒過幾年便是金兵南下,待到靖康後,山東直接成了金人的地盤。

他還算是好運,漂泊到了南邊兒,後來趙構當皇帝,他便是再度入朝,並且被趙構任命為左正言的諫官。

身為諫官,他很好的履行了自己的責任,他針砭時弊,對於剛剛成立的朝廷提出了很多建議,其次,他反對與金人議和,並且支持想辦法安撫北地百姓,甚至給與北地的義軍提供支持以及冊封。

為此,他先後七次上書,不過卻是並未被朝廷接納,而且,朝廷還和金人簽訂了讓他極為憤慨的紹興和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