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4章:成都奏章,趙眘感動

第854章:成都奏章,趙眘感動

趙眘又如何不知道這一點?可是,麵對這些毫無作為的地方官員,他實在難消心中怒火!

突然間,趙眘皺眉問道,“這些奏報之中,為何沒有成都府路的奏章?還是說,成都府的奏報依舊沒有傳回來?”

史浩一怔,隨後便是朝著葉顒看過去。葉顒眉頭微皺,隨後便是出班奏到,“啟奏聖上,成都府路各州府也有奏報傳回來,不過,成都府路受災並不嚴重,因此奏章並未呈現給陛下!”

奏章一般分為普通的奏章和密奏!密奏不用多說,都是通過特殊的渠道,如同皇城司等直接上報給皇帝!至於普通的奏章,按照普通的渠道上奏之後,奏章進宮,但是,這奏章卻是要先到中書省呈現給宰輔,而宰輔在根基奏章上奏的事情嚴重性,上報給皇帝或者與皇帝商議。而正常來說,大部分事宜,皇帝也會按照宰輔的意見去處理。

這便是為何,會出現諸多權相的緣故!如同之前的秦檜,之後的韓侂胄、史彌遠、賈似道等人!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在與皇帝分權。而在皇帝弱小,宰輔強大之時,權相的出現也就成為了必然!

“葉大人!”趙眘還未開口,史浩便是先行說道,“為何本相並不知道成都府路上報的奏章?難道,本官不是大宋朝廷的左相麼?”

史浩的質問讓葉顒臉色有些難看,最重要的是,在這件事情上,史浩還的確又質問的資格。

“最近這些時日,各地上報的災情奏章繁多,許是本相疏忽了,還請史相見諒!”葉顒一躬到底,而後便是再度對趙眘行禮說道,“陛下,臣立即將成都府路各州府的奏章取過來!”

趙眘點點頭,葉顒轉身而去,不多時,他便是拿著幾本奏章返回到大殿之中!

王權將奏章拿上去,放到趙眘身前的龍書案上!趙眘伸手拿起來一本,隨後自言自語的念到,“嘉定府奏報,十六日多處出現水情,知府向梁立即傳書各縣,命各縣縣令組織民壯,並巡視堤壩!立即轉移低窪地帶百姓……十八日,夾江縣危機,紫雲城危機!兩地組織民壯五千,搶修堤壩!而後,有懷安軍主將師英,奉安撫使沈堂之命,率兵將一萬,前來相助救災!”

“幸百姓一心,將士用命!嘉定府境內水情無憂,隻有少許民宅被衝毀!現已妥善安置,部分百姓暫居營帳,並且已經從府城調集部分糧草,分赴各地,以防萬一!”

放下嘉定府的奏章,趙眘又拿起來一本,這一本,是眉州的奏章!眉州救災雖然比嘉定府遲了一些,但是好在有永康軍萬餘將士前來相助,因此,也將災情穩穩度過。不過,眉州糧草緊缺,因此,上報朝廷調撥部分錢糧……

一本本奏章看過去,整個成都府數個重要的州府,盡皆受到了水患的威脅。不過,其中的共同點也極為明顯,那便是附近的駐軍得到了沈堂的命令,相助附近州府救災!這些兵將的執行力當然比民夫強了很多,所以,基本上每一個州府,都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失。

即便是損失最大的綿州,也隻不過有兩萬多流民,而且,已經在石泉軍的幫助下暫時住在營帳中,並不會引起民亂!

除此之外,百姓遇難的人數極少!趙眘大略看了一遍,幾個州府加起來,總共隻有數千百姓在水患之中死去。不過,各地參與救災的兵將,損傷卻是高達近萬人之多!

趙眘沒有急著開口,而是拿起了最後一本奏章!這一本奏章,顯然比之前的更厚一些!

“臣,成都府通判田冠華,有本上奏!”

“十六日未時,知府沈堂得廣都縣上報,吳家壩情況危機!知府沈堂即刻召集府衙上下……”

“知府沈堂親自在堤壩之上堅守一夜,好在,軍民一心!危機稍減!然,在辰時,堤壩陡現決口!情況危機,知府沈堂決定,以血肉之軀,抵擋水患,為百姓爭取時間……”

“至十八日清晨,險情徹底消弭!數萬百姓已經妥善安置!知府沈堂及千餘名將士,依舊昏迷未醒……”

“今成都府境內上下一心,情況穩定!不過,數日前,知府沈堂大人親查府庫,所有府庫、糧倉盡皆空空如也!此事,沈大人已經上報朝廷,請陛下決斷!如今成都府錢糧緊缺,知府大人昏迷之前已經下令盡快調遣,城中有義商大力捐贈,但是,錢糧之事依舊或缺,請朝廷盡快調撥錢糧……”

“諸事,叩請聖裁!成都府通判,田冠華!隆興二年,十月十八……”

趙眘一遍一遍的看著這一封奏章,這奏章之詳細,幾乎將險情出現到結束,所有的一切包括安排、布置盡皆詳述了一遍!

他腦海中可以想象到,當堤壩決口的一刹那,麵對百姓的生死,沈堂毫不猶豫的下令,並帶領著麾下將士跳入決口之中,以血肉之軀抵擋洪流的壯烈場麵!

“沈堂,朕何其幸也,竟有你這樣的臣子!”趙眘滿臉動容,他見慣了各種歌功頌德,見慣了各種官員誇誇其談,可是,還是第一次見到這樣一個為了百姓而悍不畏死的官員。

沈堂位列三品,乃是一路安撫使,也是成都府知府!以他的身份,哪怕再大的險情,他隻需要遠遠的坐鎮在一旁就足夠了,就算是趙眘也不會有任何苛責。但是,他還是毫不猶豫的親臨險境,甚至,毫不猶豫的用性命給其他人做出榜樣!

此刻的趙眘,心中有著當時那些百姓同樣的疑問!沈堂到底是為什麼?升官發財還是名傳千古?但是,這些有自己的性命重要麼?跳下去,誰也無法保證自己安然無恙!沈堂就不怕死嗎?

“有這樣的臣子,是朕之幸,是大宋之幸,也是百姓之幸!沈堂,朕有你,何愁大宋不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