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一章 恩怨一刀了(四)
“你不會,這一點,從爾密令華彥殘殺三哥一家便可知爾就一薄情寡義之人,某沒說錯罷?”
饒是袁譚都已是尷尬得無地自容了,然則公孫明卻並未因此而放其一馬,毫不客氣地便道破了他不敢說出口來的心思。
“某該死,某該死……”
在性命即將不保之際,啥體麵之類的,袁譚已然是顧不上了,再不敢以大舅兄自居,隻顧著拚命磕頭不止。
“你是該死,然,上天有好生之德,某也不願梅兒傷心,就給爾一個機會也罷,後日一早,在數十萬鄴城百姓麵前,行公審之事,若是鄴城父老認為爾不該死,那爾便能活,反之麼,那就怨不得某無情了,爾可服氣?”
公孫明將袁譚喚進帳中,可不是為了炫耀一下勝利者的榮光,而是為了攻破袁譚之心防,以為接下來的收攏冀州民心奠定個基礎,他本以為這會是一場艱苦的心理交鋒,卻萬萬沒想到袁譚的內心居然是如此之脆弱,根本不堪一擊,心下裏難免有種一拳打到了空處的歪膩感,不爽之下,自也就懶得跟袁譚多費唇舌,隨口便定下了決定袁譚死活的安排事宜。
“啊,這……”
這一聽公孫明搞出了公審這麼個古怪的審判方式,袁譚一時間還真就不知該如何作答才好了——袁家在冀州經營十餘年,往昔也自沒少行些善政,說起來在民間的威望自是不小,也勉強可稱頗得民心,問題是民心這玩意兒素來善變,尤其是在袁家已然徹底敗落之際,袁譚實在不敢保證鄴城那數十萬百姓能心向著自己。
“某也不刻意為難爾,後日之公審便由高柔為主審官好了,來人,將此獠押往後營,嚴加看管。”
於公孫明來說,袁譚的價值就相當於一件工具而已,能起作用固然大佳,不能,那也沒啥太大的關係,大不了多花上些時間而已,有著已接近完善的政治體係在,徹底收複冀州之民心不過是遲早的事罷了,正因為此,在確認袁譚心防已崩潰的情況下,公孫明自是不打算再與其多談下去了,揮手間便已下了道命令,自有淩鋒等人轟然應諾之餘,緊著便一擁而上,將袁譚架將起來,不管不顧地就此拖出了中軍大帳……
盡管公孫明隻給出了一天的準備時間,然則在高柔、韓鬆等隨行文官們的竭力操持下,公審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倒也不曾出啥岔子,當然了,之所以能如此順遂,關鍵還在於當初被袁尚驅逐出鄴城的二十餘外平民百姓如今還不曾回城,都被幽州軍安排在了離城十數裏外的十數處收攏營中,眾百姓們極其感念公孫明的收容之恩,一聽聞要公審試圖謀殺公孫明的袁譚,群情激奮不已,在軍情局諸多暗樁的鼓動下,“自發”地組織了起來,挖土築高台、搭建觀禮棚等事宜都被熱情洋溢的民眾們給包圓了去。
公審本身同樣順利得很,袁譚雖試圖為自身的“罪行”開脫,奈何華彥、郭圖等關鍵同謀者皆已招供,再加上辛評、辛毗兄弟倆的指證,袁譚根本沒辦法矢口否認諸般指控,為求活命,當庭嚎啕告饒不已,可惜卻未能打動旁觀公審的眾鄴城百姓們,在軍情局的巧妙安排下,二十餘萬百姓齊齊高呼喊打喊殺,最終,主審官當場宣判袁譚當受大辟之刑,然則公孫明卻並未順勢就這麼殺了袁譚,而是寬宏大度地下了赦免令,改大辟為全家流放遼東,冀州百姓聞此,皆稱讚公孫明仁義無雙,冀州原本散亂的民心登時大定,各郡、縣官員紛紛明確表態並入幽州一係,短短十日之間,冀州全境連同青州平原郡皆已被幽州軍就此納入了版圖之中。
“諸公且都議議看,如今這等局麵下,朝廷當何如之為宜?”
冀州一夜變天的消息傳到許都,曹操的偏頭疼病當即便又複發了,沒旁的,他本以為公孫明就算是拿下了鄴城,可要想徹底掌控冀州全境,與袁譚間少不得還須糾葛上一段不短的時日,卻不曾想公孫明居然就這麼以霹靂手段解決掉了袁譚,如此一來,關中的局勢可就真令曹操狠有些坐蠟之感了——自打張郃夜襲蒲城之後,韓遂便與曹軍起了隔閡,不管鍾繇等曹軍將領如何勸說,韓遂就是不肯再向前進兵,這都蹉跎了近兩月之久了,不單沒能解決掉盤踞在夏陽的幽州軍,反倒讓馬超趁機收攏了不少的殘部,兵力再度恢複到了一萬五千餘之規模,如今已成了尾大不掉之勢,正因為此,縱使頭疼得厲害,曹操也不得不抱病將眾謀士們全都喚了來,就在病榻前就時局之變化展開緊急磋商。
“明公,今袁家兄弟既已先後敗亡,河北一統之勢恐已難阻,劉延所部若是再遷延黎陽不退,恐遭公孫明小兒騎軍突襲,當盡快撤回為宜。”
利用袁家兄弟拖住幽州軍主力以便平定關中的戰略構思乃是郭嘉的主張,隻不過他並未能料到公孫明行事居然如此果決老辣,渾然不似一剛年過弱冠之人,倒像是個久曆宦海之老手,以致於己方的謀算到如今有著徹底落空之可能,這個過失,郭嘉顯然是責無旁貸的,有鑒於此,他一改往昔最後發言已定乾坤之習慣,頭一個便站了出來,朗聲提議了一句道。
“嗯,那就著劉延即刻撤兵,將湯陰周邊之百姓一並撤往黎陽,與河內太守孫觀聯兵一道,嚴防公孫明小兒突出奇兵之可能。”
劉延所部在兵進河北之後,雖是以朝廷的名義,征召了萬餘新兵,總兵力已達兩萬六千餘眾,可相較於兵強馬壯的幽州軍來說,就這麼點兵馬,連給公孫明塞牙縫都不夠,為防公孫明手下那機動力驚人的鐵騎之突襲,撤走劉延所部乃是必然之事,隻不過曹操卻又不打算將黃河以北的地盤全都讓給公孫明,故而並未完全采納郭嘉的意見,而是折中地將劉延所部撤向了河內郡,以保持隨時可以進兵騷擾鄴城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