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元中進士的時候,就已經年過三十,之後浸淫官場二十年,已經是官場上的老油條了。
他本就不是山西人氏,但是外放的時候,特意走動,為自己找了山西這個太守之職,並在這個位置上,一坐就是十年。
這十年期間,山西在他的手上無功也無過。
因為境內有幾大河流,晉地每年都要有洪澇災害,農業產出入不敷出,好在商業發達,因此上收支也能平衡。
每年晉地都要往京城申請救濟的糧食,據夏雲澤對林立說,不給,也不過是多上幾個折子。
眼下林立一路走來,感受的就是河運繁忙,貧富差距明顯。
而在大原的太守府衙內,宴席繁盛,歌舞升平,讓林立大開眼界。
林立參加過的宴席為數不多。
最早是在永安城內,當時隻是個小秀才,接觸麵有限,最多就是歌姬的舞蹈。
後來在少傅大人的沐水山莊裏,見識到文人宴席的規模,算是見過了世麵。
再之後就是京城官場內的應酬,不多,就兩三次,規模不大,而皇宮內也有一次,正式又規矩,沒啥大意思。
張忠元這裏的宴席,完全就是林立想象過的古代宴席場麵了。
流水般的美食,不是一次上全的,而是分作了幾次,保證桌麵上既滿滿當當的,又不會出現殘羹剩飯這等不美觀之狀。
麵前盛放佳肴的案幾下邊,還放有木炭,保證菜肴一直溫熱著。
每個客人的身邊,都保證有一位妙齡少女,紅袖布菜,倒酒。
林立作為京內來的貴客,又是二品的大將軍、侯爺,享受了和張忠元一般的待遇,身邊是兩個少女。
張忠元介紹了林立給大家,又給林立介紹了宴席上的諸位,一眾的文官武將。
宴席上甚至還邀請了當地的大戶,王家家族的族長王文琦,竟然也是貴客的標準,坐在陪坐席的守衛。
王文琦年不過四十,身上有舉人的功名,據張忠元介紹說因為丁憂的原因,沒有參考,之後就一直忙於家族的俗務。
因為對家族做出巨大貢獻,在去年就成為了王家的族長。
林立初來乍到,自然是客隨主便,他也不是沒見過世麵的人了,對於女孩子在身邊倒酒布菜,表麵上很是習以為常。
心裏,其實也毫無波瀾。
就是覺得張忠元這般排場,要麼是平日裏就習以為常了,要麼就是有意拉攏他。
之後大家紛紛向林立敬酒——張忠元代表的是晉地官員,王家族長王文琦代表的是晉地百姓,林立最後回了一杯,敬晉地上下。
宴席上沒有公事,隻談風月,從晉地的佳肴酒水,說到了風土文化,然後就是歌舞。
絲竹之聲響起,歌舞也傳上來,身邊少女倒酒時候越來越靠近,免不了肌膚相近,林立既不躲閃,也不上前。
在看宴席上其它人,有的手已經搭在女子的身上,不過除了這般,也都算規規矩矩。
林立酒量練過了,也不大行,因此除了最初三杯之外,舉起的杯子隻略略沾了唇角,茶水喝得也不多。
倒是菜肴每樣都吃上一口。
張忠元與林立並列坐在主位,不是就會側頭與林立交談幾句,從不冷場,甚至林立喜歡哪些菜哪些歌舞都注意到了。
歌舞退下,張忠元與林立道:“林將軍乃我朝僅次於陛下的少年將軍,且與陛下一般,上馬能文,下馬能武。
老夫平生羨慕的就是林將軍這等能人,林將軍能來我晉地,晉地的百姓可有福氣了。
來來,老夫敬林將軍一杯。”
林立舉杯道:“初來貴地,一切還要太守大人多照拂。”
二人舉杯,這次林立一飲而盡。
張忠元道:“林將軍這次來晉地,就隻是為了鋼鐵廠?”
說起來鋼鐵廠也建成有兩年多了,據說當初與伊關一起建成的,建成之後一直歸京城工部管,他伸了幾次手,都沒有能接管過來。
不過聽說這兩年鋼鐵廠裏也就生產些鐵片子用在農具上,連兵器都沒打造,沒什麼大發展,他也就慢慢淡下來。
現在竟然送了個大將軍來這鋼鐵廠,張忠元第一個反應就是鋼鐵廠要有大動作了,第二個反應就是這位少年將軍被陛下忌憚了?
然而哪種想似乎都有道理。
林立林大將軍這幾年可是他們這些臣子口中津津樂道的人。
年少有為這四個字,好像是焊在林大將軍身上的,不過這也不是什麼好事。
年少有為太過,下一個就是功高蓋主,尤其是還不懂得韜光養晦。
張忠元笑嗬嗬的,好像隻是正常的閑聊。
林立笑道:“張老怎麼這麼問?”
沒有稱呼太守,便也有親近的意思。
不能回答就道:“陛下手裏幾個鋼鐵廠隨我挑,我喜歡晉地,就選了這裏。”
“哦?喜歡晉地?喜歡這裏的什麼?”張忠元很是奇怪。
晉地,並非水土富饒之處,甚至可以說是土地貧瘠之地。
隻因為境內多大河,因此耕種麵積雖然多,每年總會遇到些災澇,收成並不高。
境內經商的倒是賺了不少銀子,不過聽說這位忠義大將軍自己名下的產業也不少,還打理著幾乎整個草原的生意,不差錢。
林立還是笑著道:“山山水水。聽說黃河水洶湧澎湃,宛如天上而來,一直心生向往,如今有機會自然是要看看的了。
還有大行山,延綿數百裏,若是有能從高處往下看的機會,就好了。”
大行山應該就是後世的太行山,林立也沒有虛言。
鐵路說不得就要穿過太行山脈的,他是得在山裏山外走走的。
最好是從高處往下看,才能繪製全貌,熱氣球不就是有用處了。
說起黃河和大行山,張忠元就有說的了,很是將黃河水描述了一遍,接著感慨道:
“文人墨客看著黃河水,會詩興大發,或是寫詩或是作賦,然而百姓眼裏,黃河就是災害的代名詞啊。
哪一年黃河水不泛濫一次,黃河改道都好幾次了。”